9月的某一天,在一场讲座上得到一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看到书名的一瞬间,我其实已经有一些思考了,虽然我并没有孩子,但我本身就是一个孩子,所以从大学开始,当我在学习发展心理学等众多课程时,我就一直在反思,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其实是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的,虽然不是父母的错,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想给我最好的,但我不得不反思,我们家的教育是不好的,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们甚至没有教过我要每天刷牙,当然后来去大连和父母住,他们也同样没有教过我这些,所以教育就更谈不上了,放养和完全自主式的教育,虽然让我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但还是有很多缺失的东西,无法再去弥补,比如亲密关系的建立,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妈妈也有很多时间可以陪我去做什么,比如一起去外面吃个饭,拍美美的合照,但已经不能达到同学那种每天都会和妈妈通电话并且还会和妈妈撒娇那种程度的亲密了。在大学时,我就一直在想,这个社会永远在教孩子怎样做一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却很少教父母怎样做一个负责的父母,如果有这样的一门课该有多好呢。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开心,我能拿到一本——是我期待的话题——也是我希望在自己今后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能够指导我成为一个至少还算合格的家长的书。好了,我要回归正题,开始聊一聊这本书了。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这本书,从生命与生活、亲子关系与沟通、学习与成长、品德与个性、家教与家风、家长自我提升与家校合作这六个方面入手,每部分15个问题共90个实际问题的展开,通过有关问题的事例、原理的分析,以及操作的指导,来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全篇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专业的知识。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章‘生命与生活’中的一些关于生命的问题。曾经的我经历过一些其中的事情,这些事情也引导着我在高考时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考研时继续考了心理学的研究生。生命,一个多么宝贵的辞藻,一个多么需要我们珍惜的事情,却有这么多人,选择了放弃生命,曾经我一直不解,为什么, 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他们在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后悔的,对么?这些疑问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时才有一点点理解,进入青春期的我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情绪变得不稳定时而晴天时而暴雨,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积累起来导致心理崩溃,最终就会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我想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的那一刻,他们一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与绝望,但结束的那一瞬间也一定是后悔的。就像曾经一个喝了百草枯的同学,在等待死亡的那一段时间里,在等待器官一点一点衰竭的那一段时间里,他越来越后悔,却有事所有然都无能为力的等待着生命的终结,我不知道那一段时间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心里,但我知道,我不希望再有一个人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总是在一个人离开时懊悔很多,如果我当时没有怎么样她就不会这样,如果我当时多一点关心她就不会这样,如果。。。,可惜没有如果,我只希望真的有那另一个世界能让她们重新来过,不再这么绝望的离去。少年儿童的自杀,往往给家庭带来切肤。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普及,让每个家长都读过一边,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同时,从这部分我也得到了一些做家长的启示 :首先,明确家长的角色定位,尊重孩子有利于降低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压力,降低自杀风险;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敏锐的识别出孩子的求助信号,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最后,也是我觉得最重要,要重视生命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生命教育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缺乏感,所以实施有效的生命教育是降低自杀风险的重要途径。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妈妈要生二宝,他是我的同胞还是我的竞争者?文中的例子是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后,大宝的父母也想要一个二宝,也做好了准备,妈妈在询问大宝的意愿时,大宝坚决反对,并且为了阻止爸爸妈妈再要一个二宝,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谓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还要写个保证书,有了二宝也要最爱大宝,但二宝出生后大宝对妹妹做了一些过分的事情,让爸爸妈妈无法忍受并且大训了大宝,结果大宝反应更加强烈,更加觉得妹妹是来和他争疼爱的了。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哥哥家的大女儿,在她妹妹出生后的反应,因为妹妹和她只有间隔一年多,所以妹妹是在她刚刚记事的时候突然出现在家庭中的,原本来看她的叔叔阿姨在她眼里成了是为了来看妹妹的,这就促使他将所有来家的亲戚都拒之门外,进去就会大哭。这个行为,直到与妹妹在一次次斗争中的胜利和父母爷爷奶奶均衡的喜爱下才得以结束。我想我哥哥家应该算是解决这方面问题比较成功的例子了。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长面临着怎么对孩子讲述要生一个弟弟或者是妹妹这件事情,才能让孩子平静的接受的问题。这个事情在我家里其实也有发生过,因为我本身就是家里的二胎,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哥哥相处的并不愉快,常常是我偏要去他房间,而哥哥偏要把我拎出来,然后我拿着菜刀气的砍门的画面,没错就是砍门。后来我来到了大连上学,而我哥和爷爷奶奶在家成了留守儿童,我那时心理想的是爸爸妈妈偏心哥哥,我想,哥哥心理应该在想爸爸妈妈偏心我吧,直到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才明白一些道理,但其实已经对我们与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造成了影响,就像我说之前说的,没有办法那样亲密了,但事实上,每当我看到同学亲密的和父母聊天时,我是非常羡慕。希望能和他们一样,虽然这一代可能做不到了,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为一个能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的很好的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一个家庭中的每个孩子都在竞争,目的是为了确定他们是谁,并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证明自己和他们的兄弟姐妹并不相同。同胞关系也是儿童早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表现也决定了他们在之后的同伴关系中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同胞关系呢?首先,父母要与每个孩子都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积极的反馈与温情的指导,让儿童确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爱我的”,这样就降低了儿童对于同胞的竞争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其次,父母要接纳不同的孩子,采用平等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或许一个是慢性子一个是急性子,或许一个爱学习一个爱吃,一个擅长跳舞一个擅长打球,但他们都是父母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发挥孩子的擅长领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建立充分的自信;再次,父母要正确处理同胞的矛盾,创造同胞互动的机会。比如孩子吵架打起来了,可以对孩子进行隔离,利用其他事件吸引她的注意力,以保证两个孩子相对独立且安全,在游戏场中多创造一些积极相处的机会;最后,加强父亲参与,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这种多元化的氛围,对于儿童接纳自身与他人有积极的作用。父亲融入家庭生活,使家庭生活的关系层次更加丰富,有利于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式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号人生第一粒扣子;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全社会都要负担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我想作为一个未来要成为父母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第一任老师的功课,储备好作为孩子人生的老师应该具备的知识,为孩子讲好人生的第一课,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供稿:发展与教育心理学QSX20200433夏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