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硕士和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以及心理学(师范类)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具有福建省唯一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也是福建省心理学会和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挂靠单位。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以培育“品德高尚、专业扎实、富有创新”的一流人才为目标,突出新文科、交叉学科特色,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统一,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实效。
1 不忘育人初“心”: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卓越拔尖心理学一流人才
目标一 服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强国任务,打造卓越中小学心理名师
心理学(师范类)专业是福建省第一个心理学本科专业、学校首批“品牌专业”,是省内外心理教学名师的“摇篮”。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标新时代“强师计划”,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和师范生技能培养,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并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为进一步打造卓越中小学心理名师,2019年成立学院“未来名师班”,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专业引领作用,把“培育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学名师”作为初心使命,坚定学生育人信念,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增强未来教师职业荣誉感。
目标二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拔尖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现代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急需的心理学专门人才,2017年,学院开设应用心理学(非师范类)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心理学应用生活与工作的技能与能力,强化学生心理咨询技能、人才测评、员工培训与员工心理援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课程建设重视实践课程的科学体系设计,强调不断更新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内容,引进由企业一线专家直接授课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与培训”实战性课程。探索“筑巢引凤”和“借船出海”的应用心理学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优质企业师资与丰沛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由校内到校外的理实结合的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能力的培训平台,系统性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着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力。
2 践行育人真“理”:建立“双引擎-双创新-三联动”育人机制,创新一流人才培育“三课堂”模式
路径一 教学科研双引擎,重基础铸牢教育第一课堂
一流教师育一流人才。学院大力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风传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育才树人。学院现有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福建省哲学社科领军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3人。
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学院注重本科课程思政和课程内涵建设,以一流课程滋养一流人才。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本科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
一流教学育一流人才。学院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全过程育人。近年来,新增中国心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牵头成立了全省首个《心理统计学》虚拟教研室,尝试推动新型教研方式改革。
一流科研助一流人才。学院积极尝试科研助力教学,通过“本科生入研究所培养制”,助力一流人才成长。近年来,新增国家社科、自科等各级各类科研立项42项,共计带动本科生1500余人次加入学院研究所接受科研训练与培养。
路径二 实验实践双创新,宽口径建构教育第二课堂
立足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需求,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学院拥有省级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支持1项。实验中心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教学科研型实验室31个,包括脑电实验室、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实验室、眼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等,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先进的“第二课堂”。
立足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需求,为学生搭建“五位一体”实践平台:依托名师研究室,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依托福建省青少年心理热线,建立心理咨询训练平台;依托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建立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平台;依托“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校企合作项目,搭建人力资源实训平台。另外,学院现有各级各类教学实践基地20多个,聘请校外指导教师30余人,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供广阔的“第二课堂”。
路径三 校企社三联动,产学研拓展教育第三课堂
学院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开垦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延展学生的专业实践的“第三课堂”。目前,学院、福建省心理学会与福建法制日报社共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实现校企社实体联动;依托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让学生深度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实训;积极与北京犀牛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VR生涯教育和VR心理沙盘游戏治疗等心理产品。近年来,学院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专利1项,软著3项。
3 重在学生“赢得”:专业育人成效显著
特色一 厚基础
近三年,入所本科生跟随学术导师在校AB类、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项、铜奖1项、优秀奖2项,“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互联网+”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项、铜奖1项、优秀奖2项;在首届中国用户体验大赛中,学院师生作品斩获A赛道三等奖3个、B赛道二等奖1个;在福建省心理学会举办的心理科普作品大赛中,获优秀科普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获优秀科普视频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
学生考研上线率逐年增加,录取高水平院校研究生数量明显提升。2022届、2023届本科生(截止目前)共有77人录取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高等学府。
特色二 能实战
学院引导青年学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送教活动,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下沉一线,深入基层,打造学院心理健康送教志愿服务品牌。
依托名师研究室推出“心成长,梦飞扬”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进校园精品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活动和心理广场活动、心理测评等80余种心理教育相关课程,辐射30余所中小学,面向约14000余名学生。在名师研究室的引领下,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近年来,学生在各项技能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全国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心理行业大学生创新大赛优胜奖6项;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福建省第一、二届研究生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技能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特色三 勇担当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凝聚共识,引领行动自觉,积极打造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健全共青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先后获评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秉持“以心契心,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牢织“心理防疫网”,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心理防疫方面,我院开通心理支持热线,编写6本心理防疫科普读物、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展心理防疫云科普,学院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抗疫活动人数共计600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00余小时,累计为10000人次提供免费心理支持服务、科普类读物和音视频累计阅览量达14万余次,3篇心理防疫工作建议被《八闽快讯》采用,学院的抗疫工作受到《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福建日报》《福建省学联》等30余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报道。我院防疫青年服务队荣获全国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先后前往宁化、柘荣等地开展校地合作实践,探索基层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推动心理服务进农村,活动获得《光明日报》《福建日报》《省教育厅官网》《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海博TV》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