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片
专业发展历程:心理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我校前身的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家政教育系和厦门大学教育系的心理学课程设置开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从1984年招收研究生开始,2000年开始招收心理学本科生;1986年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授权点,2006年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授权点,2010年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2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应用心理硕士授权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2017年6月开始独立设置心理学院。学院目前是福建省唯一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心理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办学实体,也是福建省心理学会和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挂靠单位。
二、建设情况
依托心理学福建省高原学科,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已形成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靶向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不断增强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课程设置,推动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重视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建设已积累丰厚成果。
(二)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我院成立了专门服务于心理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并于2008年获批成为福建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实验中心目前拥有30间实验室,包括眼动实验室、ERP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fNIRS实验室等,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实验器材1000余件,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保障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验能力训练所需;拥有10余所优质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实践资源。
(三)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心理学(教师教育)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5名,讲师6名。获博士学位教师14名、获硕士学位教师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5名。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2名、心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福建省哲学社科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福建省“优秀教师”2名、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名、福建省第四届十佳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1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2名。
(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贯彻“四个回归”,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过老带新帮扶指导,开展参与互动式、分享体验式、合作探究式等多形式教研和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心理学系获批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心理学系教师在福建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获福建师范大学银都助教基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和三等奖各一项。坚持以高质量科研促教改,以高水平教改促教学,促使教育、教学、教研与科研有效整合,不断推动人才培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案例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篇。
三、培养经验
学院充分考虑国家及社会改革发展的战略需求、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要求,探索“三课堂三平台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培养出:厚基础,能实战,勇担当的心理学一流人才。
(一)抓好第一课堂,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厚基础。首先,强化“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共识,加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其次,依托学院的本科生入所培养制,将课程培养与研究所平台培养有机融合,强化创新性训练,切实提升专业素养。学院现有5个研究所,入所学生参与研究所的学术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各研究所按照“教师引导,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申报创新与创业项目,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心理危机团体辅导训练)
(二)延伸第二课堂,依托学院实践平台能实战。首先,增加技能操作性课程,采用“请进来”模式,聘请一线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师资来院授课,结合校内实践平台,将训练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切实培养实战技能。其次,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采用“走出去”模式,把部分实践性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采用“志愿者活动”模式,将课堂转移到训练场,切实提升实战能力。例如,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借助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期末以“送教+考核”形式进行志愿送教活动。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借助校外社会心理服务基地,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团辅方案设计,通过具体实施检验学习成效,实现“课程+项目”培养的无缝衔接。
(学院师生开展志愿送教活动)
(三)开拓第三课堂,借助社会服务平台勇担当。首先,建立学院服务品牌,对接社会市场,培养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自信。目前已打造“心成长,梦飞扬”校园心理服务品牌,将专业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送入中小学,发挥名师示范、专业引领作用。2020年至今,共开展活动80余次,服务10余所中小学约14000余名学生。其次,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对接社会需求,培养主动担当的服务意识。比如:依托与福建法治报社、福建省心理学会共建的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包括心理融媒体、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服务,推出福建省首个心理杂志刊物《幸福生活指南·心福见》;依托教育厅挂靠于学院的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面对全省大中小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研究、培训和服务工作。
(学院师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进校园活动)
(2019年学院本科学生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学生发展
心理学专业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心理育人能力强,具有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及终身发展意识,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工作的骨干教师。
近5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一,进入教育系统。每年均有部分学生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进入省市属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大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第二,就读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不断提高,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考上研究生。同时还有部分学生保送研究生,除了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外,近年来部分同学保送到重点大学及研究所,如: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宁波大学等诸多知名高校,表明本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得到认可。
学院伴随着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历史而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心理健康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任志洪;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团委书记,福建省心理学会秘书长魏玲;首批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莆田市教坛之星”陈伟;漳州第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福建省郑婉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郑婉瑜。除此之外,还培养出一批各界杰出人才,如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费文海、华夏幸福产业新城集团副总裁兼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郑小东、“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张伟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小娜、福建省优所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