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现鑫副教授团队在TOP级别期刊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中科院1区,SSCI收录)发表研究成果“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 Meta-analytic 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2023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陈怡静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2022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俞德霖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Meng, X., Chen, Y., Rudasill, K. M., Xu, L., Yu, D., & Harrell, D. R. (2025).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 Meta-analytic 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19.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25-02212-w

论文简介:

   抑郁症状是一种以持续低落或悲伤情绪为特征的心境状态,表现为弥散性的愉悦感相对缺失。尽管自我决定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情境论等理论认为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但实证研究关于两者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因此,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对现有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纵向数据进行元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先前的学校联结能显著负向预测随后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而先前的青少年抑郁症状也能显著负向预测随后的学校联结。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发表年份和研究质量在学校联结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性作用中存在调节效应;发表年份、研究质量和文化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对学校联结的削弱性作用中也存在调节效应。随着研究发表年份的接近和质量的提高,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双向关系减弱。随着个体主义指数升高,青少年抑郁症状对学校联结的削弱作用增强。这些结果表明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且稳健的,在解释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双向关系时需要将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整合到发展情境论的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