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菘副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上最新发表两篇研究成果“Perceived stress and creativity: The rol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和“Meaning in lif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stress and creativity: The rol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在我院周菘副教授、外交学院区域与国别比较外交研究中心蒋涛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我院2022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管庆丽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与北京体育大学周文博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中科院二区)上合作发表最新研究成果“Perceived stress and creativity: The rol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感知压力对健康的影响,但在认知领域,尤其是创造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 967 名被试进行了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网络分析方法,探讨感知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压力对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主观幸福感在感知压力与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抑郁在这一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抑郁水平的个体中,感知压力对创造力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网络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感知压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会因抑郁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低抑郁水平下,PSS3 与 PEFCS2 呈较强的负相关;而在高抑郁水平下,PSS1 与 PEFCS11 却表现出正相关。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感知压力对创造力的复杂作用机制,还凸显了主观幸福感与抑郁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拓展了心理学领域对压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理解。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激发创造力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也为未来相关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Meaning in lif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我院周菘副教授指导的2022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江丽霞、2022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冷漫和2021级心理学本科生李文洁,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中科院二区)合作发表了题为“Meaning in lif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的研究论文。对于面临心理“断乳”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生命意义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甚至增加攻击行为或自杀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探索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相关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出发。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来自中国的 974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文化认同与生命意义之间的深层机制,以及感知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在这一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感知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识别了模型中各变量的核心条目。本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寻求和获得生命意义感提供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