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月以来,我院叶一舵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陆续在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8级基础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马建平Current PsychologySSCI-1区,IF = 4.297)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20211月录用,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44-021-01357-8)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入动机维度模型,将动机作为单一维度进行探究。首先,针对中国大学生一般经验错失恐惧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错失恐惧量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确定了一阶四维度的错失恐惧结构,四维度分别为:错失动机、错失情绪、错失认知和错失行为。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性别的跨组比较,结果发现错失恐惧结构具有性别一致性。最后,检验了错失恐惧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发现错失恐惧不具有性别差异,但是农村大学生的错失恐惧总分和“错失行为”分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城镇大学生。


2019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生邓珏在Comprehensive Psychiatry(SSCISCI双收录,JCR-2区,IF=3.735)发表了题为“Auditory acuity and musical ability in young adults with high schizotypal traits”的研究论文(2022131日在线首发;https://doi.org/10.1016/j.comppsych.2022.152297)。该研究采用心理物理法测量了高分裂型特质个体和对照组个体的差别听觉阈限,并使用MBEA测验考察了高分裂型特质个体和对照组个体的音乐信息加工能力。研究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个体,高分裂型特质个体在声音的时长信息加工方面更加敏锐,表现为更好的时长差别听觉感受性和更高的音乐节奏认知能力;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声音时长差别感受性在认知知觉因子(精神分裂症谱系阳性维度特征)和音乐节奏能力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非临床的高分裂型特质可能伴随着听觉敏感性的提升,并表现为音乐节奏信息加工的增强;这种增强趋势与基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样本的研究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能反映了非临床高分裂型特质个体在听觉模态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2018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生陈浩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2区,IF=2.990)发表了题为 “Validation of the Weight Bias Internalization Scale for Mainland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0.59494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和经典测验理论(CTT)验证中文版体重污名内化量表(C-WBIS)的信效度,项目响应理论检验该量表的单因子模式,条目在不同性别、年龄阶段不存在明显的DIF,说明量表具有跨样本一致性,量表总分与自尊与社交焦虑量表呈正相关。

2020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生郎敏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2区,IF=2.990)发表了题为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elf-Objectification Beliefs and Behaviors Scale2021年第12期,doi: 10.3389/fpsyg.2021.724187)的研究论文。考虑到目前国内自我客体化测量工具的缺乏和不足,该研究考察了自我客体化信念与行为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问卷翻译、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证明中文版自我客体化信念与行为量表(C-SOBBS)在中国青年女性群体中信度高、效度好,且通过多元回归发现其在预测身体羞耻感(自我客体化最常见的负面后果)上比现有的女性特质自我客体化问卷 (Female Questionnaire of 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 FQSO)和客体化身体意识的身体监控分量表(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Surveillance subscale, OBC-Surveillance)效果更好。研究证明了中国版自我客体化量表在测量中国女性自我客体化相关信念和行为上的适用性,为自我客体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测量工具。

 2020级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生丛贝勒在DreamingSSCI-4区,IF=1.066)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 dreams, typical dreams, and emotion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DOI: 10.1037/DRM0000191)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横向调查了后疫情时期中国大学生的梦境主题、梦的频率与情绪特点,并基于分析心理学理论阐释了后疫情时期中国大学生梦境的特殊意义及作用,弥补了后疫情时期中国大学生梦境研究的空白。本论文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研究文献库收录,为全球新冠疫情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