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荣茂教授团队在《心理科学》(2025年第1)发表题为《君子有三畏: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敬畏感的网络关系》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整合儒家经典哲学与现代心理学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心理表征,验证了《论语》“君子三畏”思想的新时代科学内涵,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彰显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魅力与价值。

 研究基于儒家“中道-狂狷”人格学说,从个体中心的视角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基于回归混合模型和网络分析模型考察不同君子人格亚型的敬畏感在变量水平以及网络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 当代大学生君子人格呈现“狷者”“中行者”“狂者”三类典型群体。这一发现与《论语》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经典论述高度契合,印证了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层次性追求的历史延续性(2) 不同君子人格亚组的敬畏感水平呈现显著梯度差异:“狂者”最高,“中行者”次之,“狷者”最低。这一发现与《孟子·尽心上》“狂者进取,不忘其初”的精神特质契合,揭示出当代青年在突破行为边界时仍保持着对伦理秩序的本能敬畏(3) 三个亚组的核心节点均为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自然敬畏感和恭而有礼,切合了“君子三畏”思想,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当代表现;同时恭而有礼作为核心节点,反映了君子人格核心特质在理想人格与积极情感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曲礼》中说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敬畏感的网络关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本研究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下文化兼容的人格概念与理论框架,验证了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对敬畏感的独特影响,展现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本研究为塑造理想人格、培育敬畏感,以及构建积极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项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敬畏感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及教育路径研究” (BBA240041)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林荣茂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硕士生胡添祥为第二作者,研究团队还包括硕士生叶玉珊、郑婉卿余巧华,博士生谢涵颖林荣茂教授与连榕教授担任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林荣茂*胡添祥叶玉珊,郑婉卿余巧华谢涵颖连榕*. (2025). 君子有三畏: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敬畏感的网络关系心理科学48 (1), 107-117. *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