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磊老师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和《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上分别发表最新研究成果“Nature contact increases perceived humanness in others”和“Experiencing objectification encourages a preference for indulgent foods”

 ⑴“Nature contact increases perceived humanness in others”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轻松确认自己和他人的人类身份,但在心理层面,这一过程却容易出现偏差。研究发现,人类常常剥夺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人性感知,比如将黑人比作猩猩。这种非人化倾向试图将特定他人排除在人类的道德关怀圈之外,从而导致同情心和亲社会行为的减少,甚至引发攻击和暴力。鉴于非人化对人际与群体互动的负面影响,已有研究探讨了权力感、自我增强动机和经济不平等等因素如何引发非人化,但关于如何提升对他人的人性感知的策略研究仍较为匮乏。

 为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接触是否能够促进对他人的人性化感知。通过六项研究,包括问卷调查、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该研究发现自然接触可以增加个体对他人(包括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人性感知。此外,该研究还揭示,自然接触之所以能增强人性化感知,是因为它能够激发自我超越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他人的人性归因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亲社会意向。

 该研究为理解自然接触的心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促进人性化倾向和社会和谐提供了实践启发。


 ⑵“Experiencing objectification encourages a preference for indulgent foods”

 想象一下,你刚完成了一些高度重复、毫无个人兴趣或自主性的任务后,走进一家零食店准备点些下午茶。面对诱人的甜点和无糖酸奶,你会如何选择?从理性的角度看,健康食品似乎是更明智的选项,但此时此刻,那些高热量又美味的甜点可能更具吸引力。

 基于这样的现象,该研究探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被他人或组织当作“工具”对待时,是否会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食品呢?该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和操纵物化经历发现,遭受物化会引发个体的情绪困扰(如焦虑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削弱了自控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选择能带来短期愉悦的高热量食品。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物化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心理联系,也提醒我们重视心理健康,减少物化现象,从而帮助人们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