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雷米的系列图书《心理罪.教化场》中周院长早年进行的所谓“教化场”实验,便是以“斯金纳箱”为理论基础。可是在实验中周院长的学生杨锦程私自改变实验内容,扩大志愿者对实验者的伤害,导致他们全部患上PTSD,无法正常生活。借由这部小说,了解一下什么是斯金纳箱。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是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之上,他设计了经典的试验方法—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主要有两种实验方式。

 

第一种实验方式:将一只小白鼠关在一个有按钮的箱子里。小白鼠不按按钮,箱子通电。于是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然而,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就会迅速消失。

 

第二种实验方式:将一只小白鼠关在一个有按钮的箱子里。小白鼠按按钮就可得到食物。重复几次后,小白鼠很快就能学会按压按钮得到食物。停止投放食物,或者将食物的出现建立在一定的概率上,即可能出现食物也可能不出现食物。实验发现,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有意思的是,第二种实验形式的小白鼠,并没有像第一种实验的小白鼠迅速忘记惩罚那样迅速忘记奖励。实际上,这一实验结果在鸽子身上,甚至在人身上同样得到了验证。当奖励机制建立在一定的概率之上时,往往会激起人们的热情。人逐渐变得迷信。娃娃机、一些随机出现奖励的网友、甚至是原理很简单的赌博道具老虎机,是如何让人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斯金纳箱模式的迷信,为我们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骗局。而第一种实验形式证明,一旦惩罚消失,行为模式也会迅速地消失。其实行长远来看,惩罚并没有为行为带来显著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惩罚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反效应。

  

有时候,当我们一股脑地将头栽进无限循环的骗局的时候,记得抽出身,审视一下我们所处在的,庞大的“斯金纳箱”。

文章转自福建省心理学会

http://www.fujianpsy.com/xlyy_view.aspx?id=477

责任编辑:心理学院2018级江语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