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万小时事实上并不科学,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其实需要科学而严谨的训练方法,而著名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Ericsson教授则为了找到这套训练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验和总结,终于发现了一套符合当前认知神经科学标准的训练方法:刻意训练。

    大家或许曾经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学习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事实上,据现在研究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大家随便简单举个例子就会明白啊,这种说法那定然是不对的,就拿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例吧,折合成每天三个小时(事实上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不算上我幼儿园之前的时间,加起来也有差不多一万个小时了吧!我也不觉得自己在语言文字上有什么成就啊,那语言专家这顶大帽子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著名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刻意练习》中就指出过,真正的天才是训练的产物!而这一万个小时也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平均数,比如要达到象棋大师水平,刻意训练的时间从3000小时到25000个小时不等,平均只需要6700个小时。而如果想要在记忆领域有成就则需要不到几百个小时就好了。

那么,什么是刻意训练?为什么在这种训练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呢?

Ericsson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总结,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心理学规律,他指出刻意练习其实是在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执行的同时,得到正确的反馈,然后思考达成效果重新定义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不断升级,思维和逻辑得到锻炼并不断得到提升最终走向卓越。

    其实这里面是有心理学原理作为支撑的,首先我们的大脑结构类似于我们的肌肉,肌肉在得到训练的时候会越来越强,而我们的大脑也是类似这样子的。据研究,人体十分偏爱稳定性,一个人减少一个肾脏的时候,另一个就会变大,跑步的时候心跳会加速,血液流速就会加快。身体面临超过系统平衡的局面时,体内的各个系统就会发生“代偿效应”,使得你另一方面的机能提升,保持身体机能平衡,这是身体在走出舒适区后的应激反应。而大脑也是这样的,经常的训练会使大脑的某些区域和相应的神经通路的连接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大量实验已经证明,经常喜欢记忆的人,存在于大脑丘脑和颞叶之间的海马体的体积会比一般人的体积偏大一些。

    那么刻意练习的具体操作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怎样练习?其实刻意练习有这几个重要的点


    1. 需要保持专注,专注力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有人问他和比尔盖茨影响他们成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而他和比尔盖茨则十分默契地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专注”两个字。可想而知专注力是多么的重要。

 

    2. 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可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话很难完成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而目标如果太小又取得不了训练的效果。所以这个目标要明确又合理。

 

    3. 走出舒适区。举个例子吧,如果你一直重复学习加减法,那么你学到的还是加减法,练习一百道题、一千道题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要走出舒适区挑战别的任务,比如给自己设定好任务去学习乘除法?去挑战更有难度,更烧脑的任务!

 

    4. 得到及时反馈。这种反馈可以认为是一种标准,一种检验自己努力方向和成效的标准。这种反馈可以自己观察,也可以由别人来指出。比如训练一个舞蹈动作吧,你需要有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你训练,而他会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不足的地方,该往哪个方向去改善。

 

    看到这些,大家是不是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呢?相信大家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一定强度的训练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哦!

                                  文章转自福建省心理学会http://www.fujianpsy.com/xlyy_view.aspx?id=451                                         责任编辑:心理学院2018级刘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