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月14日,院的师生们在国培教室迎来了一位有趣的贵宾---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与实验动物中心的双聘研究员那徳(Nashat Abumaria)教授。他用夹杂着中文单词的英语给师生们做了一场有关放弃行为的动物(小鼠)模型的精彩报告,并且饶有兴致地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

  

 那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放弃是人一生中的重要行为之一。一方面,不成熟的重复放弃可能导致无助感;另一方面,不能及时明智的放弃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懊恼悔恨情绪。然而,至今放弃行为的神经机制都尚未阐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重复性的经历无法控制的压力情境会导致认知状态的改变:例如从活跃的姿态变为静止的姿态(Kuh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因此,那徳研究组发展了两种行为学范式来检测小鼠在经历无法控制的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分别是随机且不可逃避的“电击”范式和随机且不可逃避的“落水”范式。实验表明:三天的无法控制的压力经历会导致小鼠从活跃而“奋斗”的姿态转换为“放弃”而静止的姿态。此后进行的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实验表明,这种放弃行为分别受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两种神经递质的调控。

    在问答环节,那徳教授区分了他的工作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区别:塞利格曼的工作重点在于习得性无助的结果上,而他的工作重点在于导致习得性无助的那个过程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在这种无法控制的压力情境下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了放弃行为乃至无助的话,我们就能进行干预,从而让被试“该坚持时就坚持,该放弃时就放弃”。而应用在人类的教育与管理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有办法让学习或者工作倦怠的人继续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或者及早的放弃没有意义的努力。

 在报告后,那徳教授参加了学院连榕院长为他准备的午宴,并且表达了他希望能与学院保持长期合作的意愿。

注:Abumaria(那德)博士本科毕业于约旦大学药剂学系,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神经科学系,在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2007 年,那徳随自己的中国妻子来到了北京,加入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学习与记忆研究中心带领学生科研,并于2011 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15 年,他受聘于复旦大学医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动物中心,成为双聘研究员。他共有16 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或顶级期刊,并获得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清华大学人才支持基金等支持。

                 【尹彬报道】